白楼社区“七彩假期”公益课堂结课仪式暨聊城大学挂牌仪式顺利举行
滨河街道白楼社区“七彩假期”公益课堂结课仪式暨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今日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总结公益课堂成果,表彰志愿者与学员的积极参与,同时通过校社合作的深化,为社区公益事业注入新活力。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相关负责人、白楼社区负责人、志愿者代表及公益课堂的孩子们共同参与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白楼社区党委书记徐廷清致辞,回顾了本期“七彩假期”公益课堂,志愿者们和社区工作人员以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与欢乐,搭建起成长的“七彩桥梁”。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志愿者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一系列趣味互动活动,延续了“七彩假期”课堂的欢乐与收获。
趣味互动拉近距离,普通话推广点亮交流。
为增进与孩子们的了解,志愿者们首先组织了“名字接龙”游戏,围坐一圈,以普通话依次接龙传递姓名,过程中穿插问候语,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大胆开口,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更在欢笑中记住了彼此的名字。随后志愿者通过讲解5-10个常用词汇,结合图片演示词义、纠正发音,让小朋友用词汇造句巩固;并观看动画视频《汉字的演变》,感受汉字的魅力。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画笔勾勒家乡情,齐声共赞“乌海”美。
“夸夸我的家乡绘画”环节中,孩子们拿起画笔,以稚嫩却真挚的笔触勾勒家乡乌海的风貌——或是奔腾的黄河、或是熟悉的街道。志愿者在旁耐心引导,鼓励孩子们将对家乡的热爱融入色彩与线条。创作完成后,全体人员手持画作合影,镜头前,孩子们齐声高喊“乌海”,清亮的声音中满是对家乡的自豪与热爱,瞬间点燃了现场的热烈氛围。
魔法盒里藏心绪,小小创意载真情。
“情绪绘画魔法盒”活动充满巧思。志愿者为孩子们分发透明塑料瓶、干花、彩色珠粒与亮片,引导他们将当下的情绪通过搭配材料“画”进瓶中:喜悦时用明快的亮片点缀,平静时以素雅的干花铺陈。一个个独特的“魔法盒”不仅成为情绪的载体,更让孩子们学会正视与表达内心感受。
编程启蒙筑梦想,童创灵动舞精灵。
作为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特色,编程Strach课程成为本次活动的重点。下午,在志愿者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开启了编程之旅。志愿者首先教授孩子们编程的基础——顺序结构和循环结构,通过生动的例子让孩子们理解编程指令的执行顺序。接着,利用具体的实例,教孩子们如何在循环中添加不同的动作指令。最后,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自主使用Strach制作“会跳舞的小动物”。当看到自己制作的小动物在屏幕上欢快地跳舞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通过这一课程,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编程知识,更培养了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积分兑换传温暖,团结精神植心间。
活动尾声,进行白楼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团结超市积分兑换以及奖品颁发环节,对于“七彩假期”课堂出勤率高和表现好的孩子,社区为他们统一颁发了奖品,鼓励他们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同时,为了感谢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也为他们准备了荣誉证书和小礼品,以感谢他们在这个暑期的积极参与。
此次“七彩假期”公益课堂结课仪式暨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的成功举办,既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也是校社合作的崭新起点。白楼社区将继续为青少年打造更优质的成长平台,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深化公益服务与实践育人的融合,让“七彩假期”的温暖与希望持续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