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河街道白楼社区党委多措并举做好党员分类管理
为进一步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落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滨河街道白楼社区党委采取多项措施,紧密联系实际,对社区党员施行分类教育管理。
按照党员年龄、工作情况将党员分为五个类别:
A类为党支部班子成员,开展“引领学”,根据社区党委年度学习计划制定学习内容,组织开展政策、方针及各类专题学习,在支部中形成“学赶超”的学习氛围,带领支部党员打造学习型党组织;
B类为普通党员,开展“集体学”,充分利用市、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情景式、互动式、体验式、流动式、创意式”的“五式党课”,把党课搬到革命教育基地一线给党员上“红色党课”,激励党员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
C类为流动党员,开展“网络学”,建立“党员微课堂”把流动党员和因工作繁忙无暇参加组织生活的党员纳入党员微信群内,在网上推送学习资料、传达政策精神以及联络感情;
D类为再就业的离退休党员,开展“帮扶学”,以“圆桌式党课”为载体,社区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党员家中开展“圆桌上的党课”,依托党员中心户设置“圆桌课堂”,组织党员干部利用空闲的时间段,到中心户“圆桌”上讲党课开展“零距离访谈”“党员面对面”活动,进行沟通、谈心,了解党员需求,倾听党员心声,解决实际困难,沟通思想感情,并宣传党的政策,进一步拉近了社区党员之间的距离;
E类为在年老体弱党员,开展“上门学”,对年老体弱、重病在床及家庭发生突发变故的党员实行“关爱管理”,社区党支部坚持定期入户走访,及时把社区党委的中心工作向他们进行传达,从服务、关怀入手,落实专人结对联系,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及时解决困难,使弱势群体党员始终享受到党组织的关怀。
党员分类深化,建立特色服务队伍。根据党员的职业特点和个人特长,以创建“四心家园”构建“初心党建”为载体,以服务群众为目的,实施“岗位化”管理,让社区普通党员发挥作用有平台。针对党员自身特长和工作性质,“量身”设置爱心帮扶、365社区服务、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等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岗位,然后每一名有服务能力的党员认领1至2个服务岗位,同时社区党组织聘任离退党员担任“社区建设规划顾问”、“社区文艺活动顾问”、“社区群众工作顾问”、“社区党建工作顾问”等,让他们发挥余热在岗位上发挥服务作用。
党员分类管理是新形势下加强社区党员管理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形式和方法。分类管理既改变了社区基层党组织在管理党员上职责不够明确的状况,增强了管好党员的责任感;又改变了党员管理教育 “一刀切”、“一锅煮”的状况,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同时,还改变了党员行为标准过于笼统、难于衡量的状况,增强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主动性。
党员“社区意识”不断增强。广大社区党员充分认识到社区工作的重要性,强化了四种社区意识。一是进一步强化了政治意识。作为党员自觉在社区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一身正气,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党建意识。社区党员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社区党建工作,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意识。社区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党组织开展的社区服务活动,丰富社区的文体生活。四是进一步强化了表率意识。社区党员率先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倡导优良的社会风尚,处理好家庭关系、邻里关系,起到了模范作用。
党员“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社区志愿者、党员义工队在构建和谐社区、文明社区、服务型社区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社区党员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深受居民喜爱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三是积极组织直属党员、在职党员参与辖区的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人群结对帮扶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




